常聽到有人不喜歡某一杯咖啡的原因,是覺得咖啡喝起來太酸或太苦,這有可能是在咖啡沖泡的過程中出了一些問題,導致沖泡出來的咖啡不符合您的口味,但咖啡沖泡的方式這麼多種,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呢?下面就帶您快速理解咖啡沖泡(萃取)的原理,只要理解了背後的原因,就能一理通百理明,不管是哪一種沖泡方式都能夠應用!
萃取率 x 濃度
咖啡盛行全世界的當今,許多咖啡專家、商家都分享了他們建議的咖啡沖泡方式,而這些沖泡方式背後都可以回歸到同樣的指標 - 咖啡的 萃取率 與 濃度,下面先說明這兩個名詞的定義。
基本上所謂的 萃取率,是指咖啡本身的萃取百分比,就是計算到底有多少的咖啡量溶入在你的咖啡之中,例如原本15克的咖啡粉,在沖泡完成後,只剩下12克的重量(不含水),那麼萃取率= (15-12) / 15 x 100% = 20%
- 萃取率 = 咖啡溶解量 / 原咖啡粉量 x 100%
而 濃度,是指一杯咖啡內的咖啡量占比,例如原本15克的咖啡,用225cc的水沖泡完成後,咖啡剩下12克的重量,代表有3克的咖啡溶解於水中,那麼濃度= 3 / 225 x 100% = 1.33%
- 濃度 = 咖啡溶解量 / 沖泡水量 x 100%
了解萃取率與濃度的定義之後,讓我們看一下美國咖啡精品協所發布的( 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)標準 - Golden Cup Standard 金杯理論:
咖啡的建議標準濃度為 11.5 至 13.5 克/升,對應於於圖上的 1.15 至 1.35 的百分比,這是由 18 至 22% 的可溶物提取率產生的。
(圖片來源: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)
這邊可以注意一下,每杯咖啡的濃度不到2%,代表其他的98%以上都是水,因此水質對一杯咖啡來說,其實相對的更重要,未來也會在針對水質做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紹。
那麼看到這邊?不妨確認一下你平常泡的咖啡,是否也在金杯理論的範圍內呢?
這邊要提醒一下,金杯理論主要是咖啡專家所制定出來的一項標準,至於是不是所有的咖啡都適用這項標準,其實個人認為並不完全一定,畢竟世界上的咖啡產區越來越多。但如果你了解了金杯理論,未來再調整一些沖煮的手法,也許就能夠讓您更滿意咖啡的味道喔!下面就讓我們繼續來看下咖啡萃取的過程,也許你就更能理解金杯理論背後的意義。
咖啡的酸、甜、苦是在不同階段萃取出來的
首先,從咖啡中提取的第一個化合物是酸與脂肪,從分子角度來說,酸是最簡單的化合物,因此水很容易將它們溶解到液體咖啡中。
接下來,水會提取糖,糖的分子結構比酸複雜,因此水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全溶解它們。
最後,水將開始分解咖啡粉內的植物纖維,像所有植物一樣,這些纖維嘗起來又乾又苦。
當專業咖啡師品嚐咖啡時,通常會說萃取過度或萃取不足,這是因為水沒有足夠的時間/能量來分解糖,以平衡第一部分的酸。而過度萃取的咖啡味道又苦又稀,幾乎是空心的,這是因為水已經提取出所有可用的糖分,並開始分解組成咖啡的植物纖維。
文章到這,不知道您是否有注意到了,其實金杯理論的背後邏輯,就是在酸、甜、苦之間取得一個最佳平衡,並盡量表現出咖啡的風味,當然不同的咖啡豆可能會為了表現指定的風味,而特別調整沖煮時間、溫度、水粉比等等,但就跟我們前面說明的一樣,這些沖煮手法其實都是相同的原理 - 萃取率 與 濃度
以上就是咖啡萃取原理的簡易介紹,是不是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呢?如果未來您在沖煮咖啡時,覺得太酸、太苦,不妨試著稍微調整沖煮方式,改變下咖啡的萃取率與濃度,也許它會變成一杯您更滿意的咖啡。